孩子在兩歲左右時,需要走路的練習,他能走兩至三公里,如果有一部分是上坡的話會更好,因為他喜歡接受往上走的挑戰。成人必須瞭解走路對小孩的意義重大,這也是大自然賦於的使命之一;成人常常認為孩子不能走路的原因是:他們期待孩子照著大人的速度走,但孩子因為腿短所以跟不上大人的腳步,這時候大人就把他抱起來走,因為這樣可以快一點到達目的地。但孩子並沒有特定的地方要去,他走路就是為了要走路,大人如果要幫助他,就必須配合他,而不是要求他跟上大人。這裡很明顯的看出;跟著孩子、配合他的需要性,孩子有他自己生長的法則,而不是把我們的意思強加在他身上。孩子不僅用腿走,而且用眼睛走,因為是周圍有趣的事物吸引他不斷地走。

例如:老師帶一位新生(1.5歲)孩子要找媽媽,老師就帶孩子在校園裡面走,孩子看到金桔樹,老師介紹這是金桔樹,孩子會說金桔樹,然後跟樹說拜拜,走到那裡老師就介紹到那裡的樹名。到動物區老師介紹動物孩子就會去看,就這樣一直繞校園走,孩子真的不會累,繞校園一圈約200公尺,算一算孩子已經走好幾公里的路。

當孩子在走過羊圈看見吃奶的羔羊,很可能受吸引,停下來看一陣子;盡興之後,他會繼續往前,看見花兒也會停下來聞一聞,說有香蕉的味道;過一會兒又被一棵大王椰子樹的吸引,繞著它走四、五圈後,再繼續往前。孩子是在這種情況下走個幾公里;中間有許多停頓、休息,以及有趣的發現;如果路途上還有一些難度的考驗,如爬過一個大石頭,倒在地上的大樹幹,有小樹枝可以撿,或涉水過小溪流,他可是要樂歪了。水是最能吸引他的,他常常會坐下來高興地說:「水!」那怕只是涓滴的細流,連大人都不可能注意到的。

孩子走路是為了探索;所有的孩子都是以這種方式走路的,是興趣在導引他們。成人可以利用這個時候與孩子做更親密的親子關係,享受戶外的優閒時光,也可以介紹孩子顏色、形狀、葉片的名稱,或昆蟲、鳥類、動物的棲息地等。當他到戶外的時候,這些都會引起他的興趣,他知道的越多,就走得越遠。走路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的運動,不需要其他的體能訓練;走路就比其它的運動更有益孩子的呼吸與消化功能。身體的健康要靠走路,如果孩子在走路的過程中,發現有趣的東西它會撿起來,或加以分類,或挖個小水溝,也會撿些枯枝回來,這些如果也伴隨著走路,就使這個運動更完整了。

在今天都市化的結果,大家坐車的機會多於走路的機會,人變得懶惰。生命被截成兩段,運動的時候只運用肢體,而讀書的時候也只運用頭腦;生命必須是整體的,尤其是早期孩子在建構他人格的時候。但要大人瞭解並尊重孩子依循自然成長的獨立性,且不加干涉是十分困難的,用心的大人一定做得到。大大的人啊!加油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